读“自学是门手艺”

自学是门手艺

  • 你一定要想办法启动自学,否则你没有未来;
  • 你把自学当作一门手艺,长期反复磨练它;
  • 你懂得学、练、用、造各个阶段之间的不同,以及针对每个阶段的对应策略;
  • 面对 “过早引用” 过多的世界,你有你的应对方式;
  • 你会 “囫囵吞枣”,你会 “重复重复再重复”,你深刻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以后你最擅长的技能之一就是拆解拆解再拆解;
  • 你用你的拆解手艺把所有遇到的难点都拆解成能搞定的小任务;
  • 自学任何一门手艺之前你都不会去问 “有什么用”,而是清楚地知道,无论是什么只要学会了就只能也必然天天去用;
  • 你没有刚需幻觉,你也没有时间幻觉,你更没有困难幻觉,反正你就是相对更清醒;
  • 不管你新学什么手艺,你都知道只要假以时日你就肯定能做好,因为所有的手艺精湛,靠的只不过是充足的预算;
  • 你知道如何不浪费生命,因为只要不是在刻意练习、不是在刻意思考,那就是在 “混时间”;
  • 你总是在琢磨你能做个什么新作品;
  • 你刻意地使用你的作品作为有效社交工具,也用作品去过滤无效社交;
  • 你乐于分享,乐于阅读也更乐于写作 —— 因为这世界怎么帮助你的,你就想着要怎样回报;
  • 你把全面和完整当作最高衡量标准,也用这个标准去克制、应对自己的注意力漂移;
  • 你会不断自学新的手艺,因为你越来越理解单一技能的脆弱,越来越理解多项技能的综合威力;
  • 你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它是你最喜欢的 “书”,而 Google 是你最好的朋友 —— 他总是能帮你找到更好的老师;
  • 偶尔,你会学会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书可参考的手艺,别人都说你 “悟性” 高,可你自己清楚地知道那其实是怎么回事;
  • 你越来越明白,其实没什么 “秘密”,越简单、越朴素的道理越值得重视;
  • 你发现你用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多 —— 准确地讲,是 “琢磨”…… 只不过是因为你真会琢磨了 —— 你很清楚你应该花时间琢磨的是什么。

书摘

  • 自学能力,对每个个体来说,是这个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都在不断加大的时代里最具价值的能力。具备这个能力,不一定能直接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虽然实际上常常确实能),但它一定会缓解甚至消除一个人的焦虑 —— 若是在一个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变化着的环境里生存,却心知肚明自己已然原地踏步许久,自己正在被这个时代甩在身后,谁能不焦虑呢?

  • 自学没有什么 “秘诀”。它是一门手艺,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只是一门手艺。

  • 手艺的特点就是无需天分。手艺的特点就是熟练程度决定一切。

  • 十岁不到的时候,绝大多数小朋友就 “看穿” 了父母,后来再 “看穿” 了老师…… 发现他们整天说的都是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于是误以为自己 “看穿” 了整个世界。那时候小朋友们还没学、或者没学好概率这个重要知识,于是,他们并不知道那只不过是 99% 的情况,而且更不知道 “因素的重要性与它所占的比例常常全无正相关”,所以当然不知道那自己尚未见到的 1% 才可能是最重要的……

  • 于是,99% 的小朋友们一不小心就把自己 “搭了进去”:* 不仅讨厌老生常谈,而且偏要对着干,干着干着就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属于那 99% 的另外一个老生……

  • 历史上留下来的所有关于自学的技巧,都是人类史上最聪明的人留下来的 —— 你我这样的人,照做就可以了…… 现在你明白怎么回事了吧?

  • 记住罢 ——千万不要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搭进去……

  • 时间就是这样,我们没办法糊弄它。而有了 git 这样的工具之后,我们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是很容易证明的 —— 这对我们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

  • 为什么一定要掌握自学能力?一句话解释清楚:没有自学能力的人没有未来。 有两个因素需要深入考虑:\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 这世界进步得太快

  • “你回头看看呗,想想呗,五年前你在做什么?是不是回头一看的时候,五年前就好像是昨天?道理是一样的,五年之后的某一天你回头想今天,也是 ‘一转眼五年就过去’ 了…… 只不过,你今天觉得需要时间太多,所以不肯学 —— 但是,不管你学还是不学,五年还是会 ‘一转眼就过去’ 的…… 到时候再回头,想起这事的时候,没学的你,一定会后悔 —— 事实上,你已经有很多次后悔过 ‘之前要是学了就好了’,不是吗?”

  • 只有一样东西真正可靠 —— 自学能力。于是,经年累月,我磨练出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本领:只要我觉得有必要,我什么都肯学,学什么都能学会到够用的程度…… 编程,我不是靠上课学会的;英语,不是哪个老师教我的;写作,也不是谁能教会我的;教书,没有上过师范课程;投资,更没人能教我 —— 我猜,也没人愿意教我…… 自己用的东西自己琢磨,挺好。

  • 人学习就好像是动物进化一样…… 很多人很早就开始停止了进化,本质上跟猴子没啥区别。

  • 刚开始,英语就好像一层毛玻璃,隔在你和你很想要了解的内容之间。然而,由于你对那内容的兴趣和需求是如此强烈,乃至于即便隔着毛玻璃你也会挣扎着去看清楚…… 挣扎久了(其实没两天就不一样),你的 “视力” 就进化了,毛玻璃还在那里,但你好像可以穿透它看清一切……

  • 自学编程,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 人们阅读的选择很不同而已。有自学能力的人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在这一点上很容易分辨:有自学能力的人,选择阅读 “有繁殖能力” 的内容;没有自学能力的人,阅读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我把那些能给你带来新视野,能让你改变思考模式,甚至能让你拥有一项新技能的内容称之为 “有繁殖能力的内容”。

  • 人都一样,拥有什么样的能力之后,就会忍不住去用,甚至总是连下意识中也要用。

  • 那些靠阅读机器算法推送的内容而杀时间的人,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有阅读能力才去不断地读,读啊读,像是那只被打了兴奋剂后来死在滚轮上的小白鼠。如果这些人哪怕有一点点自学能力,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分辨出自己正在阅读的东西不会刺激自己的产出,只会消磨自己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会主动放弃阅读那些杀时间的内容,把那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地用在筛选有繁殖能力的内容,让自己进步,让自己习得更多技能上去了。

  • 所以,只要你有一次 “只靠阅读习得一项新技能” 的经验,你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你会不由自主、哪怕下意识里都会去运用你新习得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自学很上瘾!能上瘾,却不仅无害,还好处无穷,这样的好事,恐怕也就这一个了罢。

  • 绝大多数情况下,没人能教你,也不一定有人愿意教你…… 到最后,你想学会或你必须学会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只能靠阅读! —— 因为其实你谁都靠不上……

  • 对于自学能力强、有很多自学经验的人来说,速成往往真的是可能、可行的。因为他们已经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会在习得新技能时发挥巨大的作用,乃至于他们看起来相对别人花极少的时间就能完成整个自学任务。也就是说,将来的那个已经习得自学能力、且自学能力已经磨练得很强的你,常常真的可以做到在别人眼里 “速成”。

  • 首先是要学会一个重要的技能:读不懂也要读完,然后重复很多遍。这是最重要的起点。听起来简单,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 但以后你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么简单的策略,绝大多数人竟然不懂,也因此吃了很多很多亏。

  • 充满了过早引用的知识结构,就不可能是一遍就读懂的。

  • 绝大多数自学能力差的人,都是把一切都当作小说去看,随便看看,粗略看看……

  • 开始 “总结、归纳、整理、组织 关键知识点” 的工作。* 这个自己动手的过程其实真的 “很麻烦”,但它实际上是帮助自己强化记忆的过程,并且对自我记忆强化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习惯于自己动手做罢!习惯于自己不断修改罢!

  • 先关注使用再研究原理。不管怎么样,先用起来,反正,研究透原理,不可能马上做到,需要时间漫漫。用错了没关系,改正就好。用得不好没关系,用多了就会好。只要开始用起来,理解速度就会加快 —— 实践出真知,不是空话。

  • 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犯过错,所以不可能有机会改正,于是,就从未做对过。

  • 自学的过程,实际上需要拆解为以下四个阶段,虽然它们之间常常有部分重叠:学练用造

  • 第一部分的内容,基本用来展示 “学” 的过程。学,就需要重复,甚至很多次重复,尤其是在面对充满了 “过早引用” 现象的知识结构的时候。

  • 反复学,最锻炼的是 “归纳整理” 的能力。而且,最有意思的,这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动发生的 —— 只要你不断重复,你的大脑会在不自主之间把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与当前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区分开来,前者处理起来轻松容易,甚至可以跳过;后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仔细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归纳整理工作自动完成了。最后再加上一点 “刻意的、收尾性的归纳总结整理工作” —— 大功告成。

  • 到了第二部分,我们终于进入 “用” 的阶段 —— 嗯?“练” 怎么跳过去了?没有,我们的策略是,以用带练 —— 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带动刻意练习。

  • 练和学,是多少有些重合部分的。比如,你可能反复 “学” 了第一部分两三遍,而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开始接触 “用”,在 “用” 的过程中,只要有空,或者只要有需求,你就可能回去 “复习” 一遍第一部分的内容……

  • 真正开始自学且不断自学之后,刚开始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 因为当时的自己和其他人没什么太大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差异会出现,自我认知差异也开始越来越明显:别人的时间都白过了,自己的时间都有产出……到了下一个阶段,在其他人不断焦虑的情况下,自己却开始越来越淡定:因为早已习惯了投入大量时间换取新技能……

  • 等后来真的开始用这些技能做事,不断地做其他人因为时间白过了或者因为投入的 “预算” 不够而学不会做不到的事情 —— 并且还能充分明白,这并不是自己聪明、有天分的结果;只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情,投入了该投入的 “成本” 和 “预算” 而已……

  • 许多年前,资质平庸的我,一直苦恼一件事:为什么自己无论干什么都笨手笨脚、差这儿差那儿的…… 为什么与此同时,总是能看到另外一些人,给人感觉 “一出手就是高手” 呢?!* 这事折磨了我好多年…… 直到后来我当了老师,每年面前流过几万名学生之后,我才 “羞耻” 地反应过来:

    • 我花在刻意练习上的时间太少了;
    • 并且,也没有刻意思考哪些地方我应该去刻意练习。
  • 而那些看起来 “一出手就是高手” 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不仅花很多时间刻意练习,还总是刻意思考在哪些地方尤其要刻意练习 —— 就是这一点差别造成了那么大的差距。

  • 不做刻意练习的人就是在混时间。 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不可能让 “武” 字带把刀,不需要刻意练习,但另外一些人不是。有些人就是朗读十分钟的效果跟别人朗读一小时的效果一样地好,但更多的人并不是……然而,这并不是所谓的 “天分” 差异,这大抵上只相当于正态分布坐标略不相同而已。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各自必须刻意练习的地方,都有对别人来说无比容易可偏偏对自己来说就是很难的地方,而且,在这件事上,大家的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比例都差不多 —— 虽然说不清楚那个比例到底是多少。

  • 所谓 “刻意练习”,其实是 “刻意思考哪里需要刻意练习” 之后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 所以,“刻意思考” 才是关键。

  • 人们常说:* 凡事,就怕琢磨…… 那些高手,无一例外都是善于琢磨的人…… 可是,他们在琢磨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会琢磨那些事呢?

  • 你看,所谓的琢磨,其实真的不是很难,只不过,在此之前,你不知道该琢磨什么而已,一旦知道了,剩下的都再自然不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 事实上,所谓的差别差距,只不过一线间而已。

  • 拆解, 这么简单的两个字,在人生中的作用重大到不可想像…… 而且它也的确是自学能力中最重要的底层能力之一。

  • 分清概念的方法是什么?其实也不难,就是不断拆解,不断主动整理。每次用图表整理那些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比原来更清晰一些,多次整理,最终就谙熟于心了。

  • 写程序的主要工作量,往往并非来自于在编辑器里敲代码那个阶段。更多的工作量,其实在于如何才能在脑子里把整个流程拆解清楚,考虑到各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花在 “拆解” 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因为所有大的工程,都可以被拆解成小工程 —— 于是,也为了做出大工程,拆解的工作首先是必须,其次是最耗时费力但最值得的。

  • “刚需幻觉” 的根源在于:你不会的东西,对你来说感觉上就不是刚需。 只有真正掌握了那个技能之后,那个技能才会 “变” 成刚需。

  • 在决定学任何东西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咨询身边的人 —— 除非你确定对方是高手,最好是自学高手。否则,你遇到的永远是怀疑、打击、甚至嘲笑。最令人遗憾、最令人无奈的是,那些人其实也不是坏人,他们其实也不是故意,他们只是被自己的 “刚需幻觉” 误导了而已,他们(竟然)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 然后,若是你(居然)听信了他们的话,那就实在是太惨了!

  • 对任何一项技能来说,刚需是自学的结果,而不是自学的原因。

  • 做个自驱动的人,而非被外部驱动的被动的人。 这基本上是个越早建立越好的习惯。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是被动者,终生只是被外界驱动而已。所以,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发现” 某个技能是刚需,然后再去学,但可惜却肯定的是,到那时候预算总是并不充裕,总是捉襟见肘。

  • 那些 “貌似一出手就已然是高手” 的人就是在这一方面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 在每个层面上,他们都学习得更全面,练习得更全面,使用得更全面,在使用此技能去创造的时候,思考得也就自然更为全面。于是,就产生了 “全面碾压” 的效果。然而,这是很难被人发现的 “秘密”,因为 “全面” 这个事实,只存在于这些高人的大脑之中,很难被展示出来…… 而他们不会想到这是个什么 “秘密” —— 因为他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会误以为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

  • 如果一个人有过一次只通过阅读书籍即获得一项新技能的体验,那么,他们内心深处(更准的说法是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的那个成本计算方法就会发生改变,心里想的更可能是:

    • 这肯定是有用的,一旦学会,收益可不是几十块钱的书价或几百块课价那么一点点……
    • 至于是否能学会,主要看我投入的时间精力预算有多少……
  • 书是成本最低的东西,比起最终的收益来讲更是不值一提。

  • 更为重要的是,一本书绝对不够 —— 无论是谁写的,无论那个作者多么著名,影响力有多大…… 因为,书也好、教程也罢,这种东西就是有 “篇幅限制” 的。更为关键的是,每个作者都有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出发点和不一样的讲解方式、组织方法。

  • 当你搞明白了一本书,后面再多读哪怕很多本的时间精力成本都是很低的,但每多读一本,都能让你在这个话题中变得更为完整。

  • 提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 “全面程度”,有个最狠的方法 —— 再次说出来不惊人,但实际效果惊到爆: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 我个人最看重的个人品质之一,就是有没有像样的作品。 与有像样作品的人打交道,总是非常值得。并且,跟他们打交道也不费劲,都是思考非常通透的人,通常沟通能力极强。哪怕沟通起来貌似费劲的那一小部分,事实上也不是难以沟通,那只不过是人家简单朴实而已。

  • 我的笔记本主要用来做一件事:罗列整理那些为了做到 “全面完整” 而必须优先做的事。用列表也好、或者用图表也罢,反正都是要不断整理修订的,而它的存在,给了我一个优先级:

    • 除了这上面罗列的这些东西之外,在当前时间段,别的都不如它们重要。
  • 注意力要放到应该放的地方

  • 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的人,学英语学起来更容易……

  • 所谓的价值观,定义很简单:你的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比什么更重要。

  • 一旦你把整个互联网当作一本大 “书”,把 Google 当作入口,实际发生的效果是:

    • 你把 “老师” 这个角色去中心化了……

    • 一方面 “老师” 这个角色的负担降低了,他们不用管你是谁,也不用管你怎么样了,他们该干嘛就干嘛;而另外一方面则对你更重要 —— 你学不同的东西,就可以找不同的老师;即便是相同的东西,你也可以找很多老师;对于任何一个老师,你都可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就是说,只挑他最厉害的部分去学…… 不就是多买几本书吗?不就是多搜索几次、多读一些文档吗?

  • 最后,你竟然还有最厉害的一个小招数:无论学会什么,都要进一步刻意思考:这东西我还能用在哪儿呢?于是,你 “一下子” 就升级了 —— 用这样的方式,相对于别人,你最可能 “学会几乎任何一个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有书可参考的技能”……

  • 你看看自己的路径罢:从 “不得不把自己当作老师去教自己” 开始 —— 虽然起步是不得不,但这个 “不得不”,恰好是后来你变得更为强大的原因和起点

  • 没什么不能自学的,反正都只不过是手艺 —— 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时间精力而已。所以,若是你正在读高一,正在读大一,那就好好珍惜自己有机会可以随意设置充裕预算的时光罢。若是你已为人父母,那就想办法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下一代罢。然而,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这么想:若是还有很长的未来,现在真不算晚……

  • 自学不过是一门手艺,而且还是谁都能掌握的。不要 “试试” 而已,而是 “直接开干” —— 这样才好。

  • 最后还有个需要补充的是:很多人崇尚 “刻苦”,并且刻意强调其中的 “苦” —— 古训中所谓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这一点我并不认同,而且还是深刻地不认同。我的观察是,所谓的 “苦”,是那些完全不会自学的人对自学者的所作所为的错误理解。

  • 自学一点都不苦,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自学者是自发去学的,原动力在于自己。而不像其他人,是被动地学,原动力并非在于自己。由于原动力在于自己,遇到困难时,当然同样苦恼;可不一样的是,有持续的原动力去克服那些困难,于是,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之后获得更大的愉悦、更大的满足感。

  • 所以,“刻”,我们很认同,刻意地练习、刻意地思考,刻意地保持好奇心,刻意地去学习一些看起来与当前所掌握的手艺完全不相干的知识…… 至于 “苦” 么,那是别人的误解,我们自己开心着呢 —— 无所不在、无处诉说的幸福。


   转载规则


《读“自学是门手艺”》 M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上一篇
第三章:用各种遍历框架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二叉树 第三章:用各种遍历框架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二叉树
labuladong 二叉树的序列化 297. 二叉树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序列化 前序遍历:(1)注意递归的出口;(2)将前序遍历的根节点数据保存,然后递归左右子树 反序列化 (1)根据','把数据分开; (2)po
2021-07-22
下一篇 
第二章:高楼扔鸡蛋_进阶 第二章:高楼扔鸡蛋_进阶
labuladong高楼扔鸡蛋 李永乐老师的讲解花花酱 LeetCode 887 887. 鸡蛋掉落 方法1:dp数组未优化的暴力解法(会超时)分成两个子楼重新按照1层计数 dp数组的含义:dp[i][j]表示i个蛋,要确定j层楼,最小的
2021-07-15
  目录